云南师范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及答案:教育综合333
云南师范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
报考专业:教育硕士
考试科目及代码:教育综合333
第一部分 教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本位: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等等;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2、双轨制: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人的发展即基本特征:
第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第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第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评述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思想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三、论述题
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说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互关系又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第一: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离开了知识的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便不同.
第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占有人类认识成果的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二者的内容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不一定成正比.没有知识,智力不可能强,但知识多的人智力也不一定强.二者没有线性关系.
第三: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把二者割裂开来既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把二者协调起来。
(自己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学园:是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深远,也成为后市学术机构的统称。学园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
2、《爱弥儿》: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这本书主要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以及第一部教育小说。
3、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只有英文馆,后又增设法文、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在课程上,外国语居于首位,还另设其他。它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外国人掌管。同文馆具有封建性,是清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批洋务学堂,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不仅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增设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列入我国教育制度中,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 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也”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这一主张。其基本含义有不同理解,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这比较符合他的这一主张。他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并非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其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看,都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其四,宗教性。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信仰上帝,虽然他们抨击天主教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也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宗教的陈腐专横。其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绅士等。
影响:A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对古希腊罗马的热情使其知识和科学成为教学主要内容。导致了美育和体育复兴并关注自然知识的学习。
B教育只能发生变化。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倒是人更好的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C教育教价值发生变化。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复兴饿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D复兴了古典教育主义理想。形成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观念,从中世纪培养教师的目标转变为文艺复兴培养绅士的目标。
E复兴了只有教育的传统。教育推崇理性,复兴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三、论述题
论述布鲁纳结构课程观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方式是发现学习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4、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教学的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启示:A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
B对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正在探讨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来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C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启发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要及时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证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D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保留一些令人兴奋地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去发现它。他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发现法是一种最佳的结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对知识的组织上注重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组织。
评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时间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化的儿童教育,提倡“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极有价值的思路。1919年开始任教,教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之后的八年,是他奠定事业基础和形成教育思想的时期。期间,他投身教育改革,翻译西方教育理论方法,并通过对长子陈一鸣追踪研究,力行观察、试验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园实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1940年,在江西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2.“活教育”思想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区别于动物所在;而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因此要做“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进一步提出“做现代的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懂得、善于服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对此的概括和表述。他说:“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这一主张直接针对以书本为主的传统而发。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福勒和布朗提出的教师成长阶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二)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举例说明)
二、论述题
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3]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 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3] 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降持续终生,[2] 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5][6]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
在第四阶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阶段,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
(3)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在第五阶段,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虽然柯尔伯格坚持第六阶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柯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