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教育综合333及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
报考专业:教育硕士
考试科目及代码:教育综合333

第一部分 教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价值澄清模式:是以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为代表。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通过选择、赞扬、实践过程)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立价值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论;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是永恒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社会经验上的一种指南;其评价过程有①自由地选择②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③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④赞同赫珍视⑤确认⑥依据选择行动⑦重复七个步骤;其课堂应用是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知识对人的发展多方面价值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文化知识的气息。
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反战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
第一:知识的价值。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张我认识的资源和资料。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只是资料,资源的思维加工,由不知转化为知,由旧知识通向新知识,在头脑中构建和想象现实中上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也是学生心理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第三:知识的陶冶价值。只是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和认文精神正是构成人生智慧价值的基本要素。科学精神引导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人文精神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的价值等。
第四:知识的实践价值。知识具有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可能性。人们常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可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鉴于知识的多方面价值,要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儿童的智能、品,德、个性和人格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

2、简要评述活动课程
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
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活动课程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活动课程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活动课程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

三、论述题
试论多元文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
第一:多元文化的基本含义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由于文化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所以多元文化的含义也是多层次的,它不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收。1995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在澳大利亚召开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大会。该组织提交给大会的报告对多元文化的内涵做了总结:多元文化包含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
第二: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变革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运动为表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使不同民族、种族、宗教、阶层、性别和特殊群体的学生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将多民族的和世界的观点整合于传统课程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并接受有关族裔间的差异;发展学生个体的多元性,培养他们适当的态度和技能,以应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可见,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
(1)多元文化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2)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使人们关注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3)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多元、课程内容的多元、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多元以及办学形式多样化;(4)多元文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第三: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1)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 (2)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3)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察举制:察举制始于汉文帝,确立于汉武帝,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任人选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其程序为:有郡守以上的政府官员以德才两方面标准考察士人并以推荐,中央政府设置秀才、孝廉等常科和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等特科,根据各科具体要求,经书面考试选拔后予以任用。察举制度的实行,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导。汉代后期察举选人的权力渐为豪门大族所把持,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选人已名不副实。
2、《爱弥儿》: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这本书主要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以及第一部教育小说。
3、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提出来的,包括:循序渐进:一书有首尾次第,读书有先后难易,读书需通盘考虑。熟读精思:欲精思需先记得,又全靠诵读。虚心涵泳:即虚怀若谷、平心静气的体会,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只在纸上求功夫,“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着紧用力:即时间上抓紧,精神上振作,有一股顽强刻苦、锲而不舍的狠劲。居敬持志:即读书时“收敛此心”,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并通过静坐来调节意念。朱子读书法是把读书治学、修养德性融为一炉。
4、昆体良:他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
二、简答题
1、简述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等级制的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入学资格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规定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而是按照身份和地位。
第二,儒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不仅种类多,学额多,而且上下贯通,体系完整。教师、学生的待遇和学校设备也比较优厚和完善。

第三,教育体制的系统化。其一是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其二是建立了上下梯进,主辅分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完善的学校体系。

第四,专业教育开始确立,不仅设立了文科性质的专业学校,如律学、书学,而且设立了实科性质的专业学校,如算学、天文历学和医学等。
第五,学校形式多样化。除教育行政直属系统之外,在某些行政部门,如太乐署、太仆寺、太医署、太仆署、司天台等,亦设博士,招收学生,采取带徒弟的办法,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工作,进行职业训练,把教育、研究和行政三者结合起来。
第六,唐代地方学校教育制度也较前代更为周详。按府县人口多少分为等级,规定教师和学生的名额。一直到乡里均设学校。
第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唐代是第一个统一道德教育的王朝,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科举制度,均设有道德教育课程和考试科目。

①派生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概念或命题的特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下位学习;②相关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隶属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概括性较高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时所产生的学习。
(自己举例子)
二、论述题
举例说明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
精细加工策略有如下几种:
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这种技术在古代不用讲稿的讲演中曾被广泛使用,而且沿用至今。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首字联词法
B首字联词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句子记忆术,利用记忆中每个术语的第一个字母作为一个句子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歌谣口诀来帮助记忆,常常使用一些简语来帮助记忆。例如,《辛丑条约》内容为:①要清政府赔款;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
C限定词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关键词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例如,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E视觉想象
许多有力的记忆术的基础都是通过形成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
F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
在所学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是精细加工的基础,这意味着要对所记项目进行意义识记,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G联系实际生活
H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可见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事物,你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你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

(没有例子的自己记得举例)

*本资料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他用。

2011、2012、2015年《教育综合》(333)真题: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自命题试卷真题

上一篇

《学前教育学808》: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管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下一篇
评论
发表评论 说点什么
还没有评论